【脑客中国·科研】潘亚峰:人际神经科学及其教育应用

时间:2024/02/02 编辑:瀚翔脑科学 浏览数:3394


2024年1月31日晚20点,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潘亚峰作为脑客中国科研第133位讲者为大家带来主题为《人际神经科学及其教育应用》的报告。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视频:



大家晚上好,我是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潘亚峰,我的主要研究涉及到人际神经科学和教育相结合的内容,今天分享的主要是我们团队这几年做的一些工作。


1、教育神经科学

教和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几千年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祖先都已经通过教学的方法来传递一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家长作为孩子最早期的老师,也是通过教育来传达知识技能给孩子;真实的课堂里,学生跟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知识传递的重要的途径。那么这里面就蕴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去支持教与学这样一个过程?



早在1970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的概念, 2000年以后国内也逐渐开始倡导教育神经科学这样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其实是整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等学科来研究人类教学行为现象的科学方向。



过往经典的教育神经科学里面的一些实证研究,主要探索了很多学习情境。比如像阅读、算数和书写这些人类非常重要的学习技能,然后主要是探索这些技能发生过程中人类大脑主要是哪些区域来激活。但是还没有一项研究去真正的探索人类教学这样一个过程,这不是因为教学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以往的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所以在研究真实教学上存在一些挑战性。



2、超扫描技术


我们对过往的传统神经科学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的例子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把学习者邀请到实验室来,让他去做一些学习相关的活动,然后去记录他的大脑神经活动。主要是聚焦在学习者上面;那么还有一些范式,比如说邀请学习者躺在盒子里面进行一些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这些研究方式,它跟我们现实世界中真实课堂的教学形式还是有一些出入的,生态效率相对来说较低。这是以往神经科学技术的限制导致我们无法清晰的去厘清人类教学整个过程的活动。




近二十多年来,为了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发生了范式上的革新。我们渐渐地从单脑水平上的研究,开始过渡到一种脑间水平上的研究。比如说我们关心人与人之间大脑活动是不是存在一种相互的依赖性。在文献里面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Hyperscanning,翻译过来叫做超扫描。


超扫描理念很简单,他认为无论是社会互动还是社会学习其实都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所以在研究教学这样一个过程时,我们仅仅关注学习者本身是不足够的。我们还需要把教师或者是其他同伴学习者也考虑进来,同时的去测量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我们也把超扫描给了他一个名字,叫做人际神经科学,和传统的神经科学有所区分。


3、群脑协同


这种人际神经科学,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去量化个体间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他们的神经活动是不是存在一种相互依赖性。我们不是说这种脑与脑之间的一种相互依赖性完全要取代传统的神经科学,而是主张说这种研究方式能得到新的研究结果,为传统的神经科学去增添一些额外的信息。



所以从原来单脑的测量手段,我们逐步过渡到了一个多脑的神经测量手段上,同时从原来生态效度较低的一些范式去发展出一些生态效率更高的研究范式。


以上为本期直播部分内容,观看本期及往期完整视频内容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END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



往期精彩节选

周东升:抑郁症神经调控进展及思考

周昌松:大脑的分层模块化组织-分离,整合及其在个体认知能力中的平衡

田仰华:焦虑抑郁的神经调控研究


QQ号:2083990141
添加QQ即刻开启聊天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