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客中国·科研】周吉帆:社会智能的认知基础——一项观点采择研究

时间:2023-05-18 编辑:瀚翔脑科学 浏览数:4812


12月7日晚20点,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周吉帆教授作为脑客中国科研第82位讲者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周吉帆:社会智能的认知基础——一项观点采择研究》的报告。以下为直播内容节选:



大家晚上好,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实验室最近在社会智能方面做的一些研究,特别是今年刚刚发表的研究。在这之前会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背景,我们之前做的一些相关工作。

1、人类的特殊性—社会性

我们讲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人类相比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就是人的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而且人的社会性是非常独特的,跟其他一些社会性的动物是不一样。


比如说蚂蚁、蜜蜂,像这些生物有比较低层次的社会化行为,他们往往是遵循一定的、固化了的行为规则,来形成一个社会群体;高层次一点的比如说狼、猴子之类的一些哺乳动物,也具备一些智能,他们也会相互合作。



但是很多生物学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就发现人是唯一一种可以大规模合作的生物,这种大规模合作体现在除了合作的规模可以很大外,还可以发生在一些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比如说今天的主持人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交流、合作,能够配合起来。而狼、猴子等动物都是根据血缘关系形成小群体,进行合作。


所以人有这样一种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性,而且人通过合作形成群体,具备文化传承能力。所以人这种独特的社会性其实是保证人类能够站到食物链的顶端,成为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最成功的群体的原因。


2、结合起来研究社会智能

刚才讲的是人类学或者生物学层面,那么到了心理学层面,其实我们要关注的就是到底人类心理上具备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拥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和机制,使得我们能够做出这样一种独特的合作。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考察支撑人们社会交互行为的一个认知基础。 到底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一些智能结构,我们才能够做出像人这样的一种社交行为。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光光是说我们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领域的事情, 必须要把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做一个有机的整合。



我们社会心理学关于人的社会交互,有很多研究。比如说态度、自我概念、信念之类的东西,然后用问卷的方法做一些关联分析。这几个研究结果往往能够告诉我们,我们跟社会行为相关的一些心理过程,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结构。


但是我们光知道结构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结合到认知心理学,我们要考察心理加工的具体过程,知道整个过程信息都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处理,最后了解社会交互的行为。


3、主要研究问题及方向

具体比较大的研究问题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块:一个是人是如何从知觉信号中获取社会信息?比方说大家都很熟悉的,1944年simon他们做的动画,我们从一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的交互运动当中,我们就可以知觉到这些东西它是活的,这些东西是具有活力的,它是能够自主运动的。


仅仅是一些光点运动,我们能够知道这是一个人在动,甚至能够从生物运动里面看出来,这个人他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他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很兴奋,还是说很退缩。所以我们人是有能力从一些很简单的信息很少的这样一些物理特征里面去抽取社会信息。 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里面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跨越从具体视觉特征到抽象社会概念的语义鸿沟?另外怎样的直觉系统可以适配社会职能?


另一块内容就是社会信息如何影响知觉过程,我们以前是把社会加工或者说社会认知看成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 比较经典的一些认知心理学模型,就觉得底层加工完了之后再到比较高层的一些心理结构里面去加工我们的社会信息。


但是其实越来越多证据,包括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会信息它是直接能够参与到底层加工的,其实从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甚至很低层的阶段,社会信息就已经进来了。社会信息加工跟物理特征的加工,不是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都开始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低层认知是否需要社会信息参与,有哪些低层认知需要社会信息参与的。社会信息参与进来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研究一些大问题。

4、信息加工取向社会认知研究

当年我们沈老师就帮我们组织了这样一个框架啊,我们我们管它叫是信息加工取向社会认知研究。那么在这里面呢就会有一些底层的认知过程。一些高级认知过程,比如说直觉组织之类的啊,工作机制也是比较底层的。那么更加高层的,比如说意图理解之类的,是一些比较高层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观看本期及往期精彩视频内容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END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