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客中国】王立卉:人类知觉系统和动作系统在大脑的交互作用机制

时间:2022-10-21 编辑:瀚翔医疗 浏览数:4270


直播节选

大家晚上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王立卉。感谢各位来听讲座,今晚分享的题目是“人类知觉系统和动作系统在大脑的交互作用机制”,我会从自己研究领域的角度来带大家认识我们人类的大脑。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讲述。首先我会简单地介绍一下传统的关于人类知觉和动作这两个最基础的认知过程,我们在进行脑机制的研究时所遇到的一些局限性;然后我会讲一讲我从这个局限性出发、围绕这个主题所做的三个研究,最后再做一个总结。


01现有理论框架局限性

如果大家是学心理学或者是认知神经科学的话,大家应该对这个理论框架比较熟悉。我们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因为受到计算机序列信息加工的影响,会用这种计算机序列信息加工的这个框架来理解我们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认知框架下,我们首先是基于通过外部世界的一个物理刺激进行一个感觉信息的输入,然后基于这些感觉信息去形成知觉还有记忆;接着就是基于我们所形成的知觉和记忆的内容,去对我们的反应或者是我们的动作去做出一个选择;最后是对我们的反应和动作去做出一个执行。

所以当把这些认知模块对应到大脑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也是这样一种模块加工的理论以理解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比如说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在中央前回前面这个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运动皮层,我们普遍的认为它是负责我们计划或者执行功能的;像在枕叶这个脑区,我们把它叫做视觉皮层,我们普遍的认为它是负责加工一个视觉信息。因为我们的大脑体积很小,会理所当然的想着用一种模块的方式去理解它的工作模式,就是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这种理解方式本身是具有一个便利性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局限性。


前段时间有一个不是学心理学或者是脑科学的人问了我一个问题,“画画是哪个脑区来负责的?”。如果你很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话,你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因为并没有哪个脑区是专门负责画画的,我们可以说我们大脑的第四视觉区是负责颜色加工的,或者说是第二视觉区负责轮廓加工的,但是并没有一个区域去专门负责画画加工的。但并不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有错,不好的其实是我们的理论。


我们大家知道一个好的理论,它应该是有一个非常明确和具体的界限的。而对于为什么有些功能我们能够对应到一个脑区上,有些功能又不能,为什么具体的某一个脑区是对应这个功能的,而不是对应那个功能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阶段基于模块的假说没有办法回答的一个问题。另外的话,其实当我们把外部的一些认知功能去非常简单粗暴的对应到大脑的某一个区域的时候,有点像我们刚开始学一门新的语言。大家如果刚开始学英语的话,肯定会想当然地把每一个中文的词去对应到每一个英语的词上面去,这样的话会非常便利,并且快速的去习得一些词的用法。但是当你往深了学,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样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里面的词它都是基于自己的一个文化或是日常使用的一种习惯出现的,所以这个是当前我们用这种模块理论来理解大脑的一个局限性。


02知觉系统与动作系统

我的研究领域的话就是人类的知觉和人类的动作加工。刚才讲到我们基于计算机这样一种信息加工,序列信息加工的这样的一种理论框架下,我们是把知觉和动作视作独立的,但是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独立的。

这里有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做的一个动物实验。科学家把刚出生的两只小猫放入带有转动功能的圆盘装置(因为这个猫它是刚出生的,所以它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视觉刺激,也就是说它的视觉系统是一张白纸)。其中在a装置里面的小猫是可以自己移动的,而另一侧的小猫它不能自己动,但是当右边这个猫在动的时候,左边这个猫也会在跟着动。通过这个装置的设置,会出现两只猫的视觉信息一模一样,但只有a装置的小猫有产生运动。实验结果发现在这样的一种装置训练之后,只有a装置的小猫形成了深度知觉,被动移动的小猫并没有形成深度知觉。


通过这个动物实验,研究者想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于深度知觉的加工是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个运动,这样的一个动作引起外部的世界在我们视网膜上的一个变化,我们才能够形成这样深度加工的知觉,也就是说动作系统对于我们形成深度知觉是非常重要的。




注:上述内容在征得王立卉老师同意后,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部分文字整理。观看完整视频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