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客中国】罗劲:顿悟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脑认知原理

时间:2022-10-20 编辑:瀚翔医疗 浏览数:4624

直播节选

大家晚上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罗劲。感谢各位来听讲座,今晚的题目是“顿悟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脑认知原理”,但我将以讲顿悟为主,当然顿悟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类型。我们这些年在这个方向上做了一些工作,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知道顿悟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顿悟,发现一般的顿悟过程差不多就发生在两秒钟以内,但是在短短的两秒钟时间里,大脑中却发生了复杂的认知神经科学信息加工过程。


我过去的差不多20年间,有一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研究这两秒钟,想了解在这两秒时间内脑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01顿悟与尝试错误

关于顿悟的研究,熟悉心理学史的人都知道,心理学史上存在“尝试错误”和“顿悟”的之争,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说,他们认为一个动物比方说一个小猫,它获得正确行为方式的方法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犯错,最后把正确的行为保留下来。

上图中的曲线表示了动物一和动物二(两只猫)通过学习而获得正确反应的过程,从这个学习曲线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学习的过程,动物的错误动作逐渐变少,获得正确解决问题所需的尝试次数越来越少。实际上,尝试错误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传统所说的“渐悟”,也就是一点一点摸出事物的规律来。


与桑代克的观点不同,由德国的心理学家沃尔夫岗-苛勒则发现,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过程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比方说当研究人员让黑猩猩去解决一个需要把两根短棍插在一块,然后去够一个香蕉的问题(因为这两根短棍都不够长,用它们单独去够取是不够的)。


苛勒发现,黑猩猩在尝试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时解决不了,但它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之间明白过来该怎么做,然后就跳起来把两根棍子插在一块去够取笼子外面的香蕉。这种“顿悟”过程跟桑代克所观察到的尝试错误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它表现出一种突然性,并且一旦明白过来知道怎么解决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就无需再次尝试的特点。


02顿悟的特征

顿悟的行为学特征有三个,一个是突发性,第二个是直指性,顿悟直接指向目标,第三个是持续性,就是动物一旦获得顿悟,就不会像桑代克的猫那样,第二次被关到笼子里又犯原来的错误并需要进行多次性的尝试,而是遇到类似问题,动物不会犹豫,马上就可以解决掉。


顿悟的心理与体验特征也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在性或者认知性,从动物实验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就是动物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其内心已经完全明了自己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去瞎摸瞎碰。


(顿悟的)第二个心理特点是表征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个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始终如一地从一个角度去想问题,而是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比方说给您猜个谜“怎么用3升的容器装5升水而且不洒出来?”对于这样一个难题,它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把水冻成冰堆放在容器里,而这种答案,和人们最初预想的装液体的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思想方式的转变就是表征转换。


(顿悟的)第三个心理特点是人们在顿悟的时候往往伴随情绪情感反映,他们会有一种‘啊哈’或者‘我明白了’的感觉,这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


我还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心理学讲的顿悟实际上是指顿悟问题解决,是指比方说像黑猩猩或者人在面临特定难题的情况下开始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经过思考和酝酿,突然一下想出来了解决之道的过程,心理学上把这种突发的问题解决过程称为顿悟。而大家知道,在传统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的禅宗里面也讲顿悟,但这个顿悟一般指对人生真相或佛法的领悟,它也往往有突发性的特点,但它的内容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某个特定的难题,而是指洞悉人生的奥秘。


印度早期佛教里面也有顿悟的说法,但它可能是指人们因某些机缘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某个方法一下子往生极乐,这种顿悟与我们心理学所研究的顿悟并不是一回事。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尤其是出现了禅宗之后,禅宗里面的顿悟就有很多方面就与心理学中的顿悟相似了,比方说,禅宗里面的顿悟可以是人们遇到了某种人生困境,经过冥思苦想终于获得了突然的大彻大悟的过程。所以佛教里的顿悟和心理学里的顿悟,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心理学里的顿悟所涉及的问题情境要更加具体一点,佛教里的顿悟所涉及的对象则更加抽象更具普遍性,这有点像所谓“小疑小悟”和“大疑大悟”的区别,但无论大小,都是“悟”。


注:上述内容在征得罗劲老师同意后,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部分文字整理。观看完整视频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